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你的位置:武汉阿里巴巴主图设计 > 新闻资讯 > 在线美工 把纳税人当什么了!曾经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运动,为何没声音了?

新闻资讯

在线美工 把纳税人当什么了!曾经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运动,为何没声音了?
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6:04    点击次数:52

在线美工 把纳税人当什么了!曾经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运动,为何没声音了?

说起2020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话题在线美工,一定是垃圾分类。

彼时,人们的问候语从“吃了没”变成了“你是什么垃圾”,无论是男女老幼都被垃圾分类搞得是焦头烂额,夜不能寐。

可现如今各大城市似乎都听不到有关垃圾分类的声音了,从一开始要求全民参与,到如今销声匿迹,垃圾分类为什么会走向“失败”呢?

难题

想要知道垃圾分类为什么销声匿迹,还得从它的本质开始说起,也就是为什么要垃圾分类。

一直以来,垃圾分类都被视为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,实行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,还可以增强其幸福感,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。

其实从广义上来看,垃圾分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,只不过当落实的时候,就需要群策群力,而非一个部门,一个队伍这么简单,需要全民一起参与进来。

2000年前,我们国家就确定了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,可收效甚微,每年开会的时候都有人倡议垃圾分类,可绝大多数人对于这方面的认知,仍然停留在起点。

2017年3月底,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《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社会成本评估报告》。

该报告显示如果实施分类减量的话,北京生活垃圾管理成本就会从2015年的42.2亿元降到15.3亿元,足足降低了64%!

这样一来,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垃圾围城的严峻问题,还可以降低成本,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都是相当有利的。

然而在实行过程中,要么是居民热情不够,要么是企业宣传不到位,总之,如何有序推动垃圾分类仍然是一道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,难以攻克。

在2020年垃圾分类爆火之前,上海、北京等地相关部门曾多次尝试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。

比如上海想到了通过与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合作、建立绿色账户攒积分等等,用以提高百姓对垃圾分类的热情。

北京则选择用智能分类的方式进行垃圾回收,截至2016年,当地一共将3000台新型密闭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派放到1000个社区,以此来代替人工回收。

在各个部门日复一日的努力之下在线美工,垃圾分类终于在2020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,而说到它为何爆火,或许和那一年全球人民的惨痛经历有很大关系。

响应

2020年,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,或许都是终生难忘的一年,彼时,疫情肆虐,每天、每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有人因为新冠疫情而死去。

一直到各国开始重视防控,派出医学专家团队潜心研究,加上各国人民的配合,才终于将疫情勉强控制住,短暂的不需要面对新冠疫情并发症所面临的死亡风险。

与此同时,很多人开始追溯源头,想知道这场疫情为什么爆发,又为什么会死了这么多人?

然而追溯来追溯去,最终将目标放在了环境污染这一问题上。

为了防止疫情再度爆发,一场浩浩荡荡的垃圾分类活动开启了,只是这一次,不单单是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等地开始让居民们进行日常垃圾分类。

许多二三四线城市,均开始效仿大城市垃圾分类,一时间,百姓们议论纷纷。

最早在上海实施垃圾分类的时候,为了提高居民环保意识,当地相关部门特意设置了奖惩制度,但别误会奥,人家并不是罚钱,而是让大爷大妈给你当面科普。

短则十分钟,长则半小时,非得让你把“垃圾分类”4个字深深刻在脑子里才行,这一招当真是把年轻人吓得不轻。

那个时候大家最头疼的问题就是,到底什么是可回收垃圾、厨余垃圾、有害垃圾以及干湿垃圾如何区分?

说句实在的,区分这些垃圾的难度不亚于重新高考一次了,小程序美工或许也正因为这样,才会激发更多人的叛逆心理,凭什么让我垃圾分类?一股脑儿全扔进垃圾箱得了。

当然,其中还有一部分人是并不是排斥垃圾分类,而是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,甚至还专门下了一个能够帮助其垃圾分类的软件。

软件上面倒是讲得头头是道,比如玉米和玉米粒是厨余垃圾,牛奶袋是其他垃圾,牛奶瓶则是可回收物。

只要用户把物体名称输入进去,软件就可以精准识别出这属于哪一种垃圾,如此一来,垃圾分类就变得简单许多。

可这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百科知识体系作为支撑,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便捷,最重要的是,仅靠小区物业工作人员来监督垃圾分类这项任务,实在过于繁重。

仅仅是监督倒是还行,可是如果涉及到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方面,不少上了年纪的物业工作人员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了。

一方面是标准不够清晰明确,一方面是大众抵触情绪较高,还有就是薪水低、全年无休,这样的工作岗位,的确没什么竞争力可言。

而对于个人来说,长期垃圾分类无疑是给自己日常生活增加了负担,加上没有人在一旁监督、科普相关知识,长此以往,这项浩浩荡荡的环保重任也就不了了之。

可没想到,很快,一条“想去丹麦捡瓶子”的话题,再度将垃圾分类这件事带回公众视线,可惜,仅仅是昙花一现。

原来当时有一个在丹麦的博主分享自己生活动态,每天捡瓶子换来的收益十分可观,从视频中可以看到,他在回收机器里投入了42个塑料瓶,一共获得78.5克朗的收益,折合人民币约为73块钱。

看到这一幕后,不少国内网友纷纷表示羡慕,顿时觉得自己又行了!可惜,在垃圾分类回收这方面,中国和国外不少地区的差距还是蛮大的。

北欧很多国家会在办公室、餐厅以及咖啡厅还有便利店里设置回收机,相关数据显示,这起码能减少95%的能耗。

回过头来看看咱们国内,真不是长他人志气、灭自己威风,实在是很难见到回收机。

到了夏天,各个城市地区的饮料瓶和啤酒瓶甚至都没地方扔,而且回收的价格也越来越低,疫情的时候,大多数家庭的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可垃圾分类却并未带来实际收益,自然不会有人愿意配合工作。

结语

长期缺乏利益驱动机制,导致国内垃圾分类从一开始的全民参与,到最后的销声匿迹,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。

而针对于垃圾分类为什么彻底摆烂了的现象,其实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,也是最气愤的一点则是,大家辛辛苦苦分类完毕后,垃圾车一来,这些垃圾都被倒在一辆车上运走了,这不是闹着玩吗?

设计师平台

过来人坦言,结合种种情况来看,垃圾分类并不是一项短期任务,相反的,需要主管单位、市民以及媒体的共同努力,才能将其顺利执行下去,从而达到消除污染、节约资源的目标。

只能说想要让垃圾分类重回大众视线,并且长期执行下去,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针对于曾经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,浪费了纳税人的钱,如今又销声匿迹,你们有什么看法呢?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